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廣東“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明確“廣東要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吹響了新一年“百萬英才匯南粵”的引才集結號。
2月27日,廣東省人社廳、省駐滬辦聯合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廣東省戰略性支柱產業引才交流活動,積極拓寬引才渠道,推介廣東就業創業政策進名校。
這場跨越千里的“人才之約”,堅持“走出去”“請進來”雙向發力,誠意滿滿。以人才服務推動人才有為,以靶向引才助力產業發展,正是目前廣東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人才高地的生動縮影。
走出去:釋放人才“引力場”
引才對接會現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來自各行各業的知名企業紛紛設攤,眾多學子穿梭其中,在展位前駐足咨詢,詳細了解崗位要求與職業發展前景。
學生在招聘攤位前駐足咨詢。楊婉馨攝
廣東引才的誠意,體現在數量上。此次引才對接會,共有鵬城實驗室、美的集團等20家廣東企事業單位現場攬才,提供715個崗位,覆蓋數據供給、算力、算法平臺開發、產品應用等,年薪最高可達60萬元,其中碩博崗位占比57.8%。
各單位拋出“橄欖枝”,以“真金白銀”廣納賢才。珠海摩天宇招聘與外事高級經理馮先生告訴記者,除了高薪職位,公司在職工福利和人才培養方面也下足功夫。“我們有獨立的培訓中心,畢業生入職后可以享受到非常完備、成熟的培育體系?!?/p>
廣東引才的誠意,更體現在質量上。為了精準引進人才、有效集聚人才,在前期精準摸清產業需求,圍繞廣東著力發展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與華東高校王牌專業,提供適配崗位。
由深圳大學牽頭建設的光明實驗室,專攻方向為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此次也來到對接會現場“招兵買馬”,“我們比較看重求職者的是自主學習能力,因為AI產業日新月異,能夠快速響應變化是我們很需要的?!惫饷鲗嶒炇胰肆Y源負責人許穎佳說道。
對接會吸引了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畢業生入場洽談。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呂同學剛到現場便直奔廣東的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像深圳這些大灣區城市,是高新技術的集大成之地,我覺得機會和平臺是比較多的?!?/p>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的王同學同樣向現場的廣東企業投遞了簡歷?!拔襾碜院邶埥栽敢馇巴鶑V東工作,是了解到廣東的人才引進政策,以及看好在廣東發展的前景?!?/p>
硬支撐:打造產才“磁吸場”
當前,廣東正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致力于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人才缺口,為了對齊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的接口,此次引才交流團與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就業創業部門負責人,圍繞產才融合、區域協同引才等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廣東人社部門相關負責人推介廣東就業創業機遇,發出選擇廣東、扎根灣區的人才邀約,呼吁與各高校建立招才引智長期合作模式,以雙向互設人才工作站、互通人才供需信息、聯合開展專場匹配對接、聯合組織畢業生來廣東研學實習等舉措,長效化推動更多青年學子來廣東就業創業。
人才服務,需要有“向前一步”的主動作為。此次活動探索了一種高效匹配人才的服務模式,以更加精準的方式,打造清單式的崗位對接。各企業代表對廣東人社部門搭建的滬粵人才交流平臺表示感謝,并與各高校圍繞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引進,以及大學生來粵創新創業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
“青創名校行”創業推介活動。楊婉馨攝
活動期間,廣東人社部門組織開展了“青創名校行”創業推介活動,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等市及大灣區創業孵化基地、廣東省粵科風險投資管理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30余名學生代表面對面交流,深入推介廣東創業政策、孵化基地扶持舉措、金融支持創業舉措,增進畢業生深入了解廣東“愛才惜才”、開放包容的創新創業環境,鼓勵青年人才來粵發展。
深融合:迸發智造“共振場”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是廣東加快構筑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為了讓更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科研創新成果在廣東落地生根,引才交流團專程走進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機器人研究所參觀學習。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楊婉馨攝
上海交大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具有雄厚的學科基礎,并持續發揮著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協同優勢,科研智慧在這里“迸發”。參觀過程中,相關負責人介紹了研究院所的基本情況,展示了近期在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所取得的基礎性、創新性研究成果。
參訪企業表示,當前廣東正加速打造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此次對接加強了粵滬兩地企業與高校院所的密切合作,有利于促進創新、技術和產業的深入融合。
據悉,2月28日至3月2日,廣東人社部門赴浙江開展戰略性支柱產業引才交流活動。3月16日,廣東省將在廣州琶洲國際會展中心舉辦2025年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活動啟動儀式暨“百萬英才匯南粵”春季萬企萬崗大型綜合招聘會,持續引進海內外人才來到廣東、扎根廣東、建設廣東。
通訊員 粵仁宣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