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一些標志性地名消失了,一些口口相傳的文化歷史隨著人的搬遷離開也在逝去,有價值的城市記憶如何留存?
2025年上海兩會,上海市政協委員張莉萍帶來2份提案,分別是《關于加強上海標志性地標地名納入歷史文化遺跡保護的提案》《關于保護海派歷史文化“活化石”的提案》。
“成功的城市更新,不僅是城市界面的更新,更應該是城市文化脈絡的延續與傳承。沒有歷史文化積淀和文化傳承的城市,是沒有靈魂的城市?!彼f。
將標志性地標與地名納入歷史文化保護
在上海老城區,有許多歷史上自然形成的標志性的地標、地名,例如以老城墻城門命名的老西門、小南門等,以古玩街著稱并被稱為上?!傲鹆S”的東臺路,以碼頭渡口命名的十六鋪、董家渡、曹家渡等,依橋成市的八仙橋、泥城橋、東新橋等,依建筑物命名的長壽路大自鳴鐘,江南制造局所在地的高昌廟,書局報刊業集中的平望街……
其中,靖遠街區域曾經是以上海第一家演出京劇的中國茶園“滿庭芳”為中心的繁華商圈,以“滿庭芳”作為招牌甚至能與靜安區的“張園”媲美,在原“滿庭芳”位置的附近還有“蕪湖路”和“西上麟街”等路名。
“可惜如今這些具有獨特文化意味的馬路都已消失殆盡,原址建筑早已拆除。”張莉萍說,上海不少類似這樣的街道與地名未能得到妥善保護、宣傳和利用,很多有故事的街道與建筑已少有人知曉。另外,根據土地出讓用途規劃,上海中心城區的城市界面面臨重構,許多古老街區道路已經或即將重新調整、命名。
因此,她建議相關部門制定有效政策來保護上海標志性的地標和地名,把它們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文化金字招牌。
一方面,聘請從事歷史文化保護與研究的專家學者,組成歷史文化保護評估小組,在街區拆除、規劃重建、土地出讓等環節,分別對區域歷史文化的保留、規劃利用、價值重構提供指導建議。
另一方面,編纂市級地名文化遺產名目,將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標志性地標、地名納入保護范圍,并深化對標志性地名背后的歷史事件、民風民俗、風土人情、文物典藏、物質遺產和非遺傳承等的認識和研究。在城市更新中,適時適地對標志性地標、地名設立歷史紀念碑。
口口相傳的文化亟待保護
上海地域方言文化、飲食文化、節令文化、風土人情和歷史典故等,不少是通過口口相傳,如今正面臨極度萎縮的窘境。
張莉萍說,居住在黃浦、虹口、徐匯、靜安、長寧等老城區的老一輩市民,是海派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近年來,這些“海派故事老人”逐漸步入高齡,或相繼離世,隨著老城區街道的大規模舊改,他們的后代也紛紛搬離故土,那些蘊含著豐富海派歷史文化的故事和記憶逐漸被時代的洪流淹沒。
“上海特有的本土文化正逐漸淡化,歷史文化的流失導致文化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一旦錯過保護的黃金期,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歷史文化形式恐再難尋覓?!彼f,歷史文化空心化現象正在形成。
她建議,對中心城區老一輩原住民進行排摸,對于洞悉歷史文化典故、風土人情和非遺技能的傳承者及其后人,應及時開展身份辨別,給予身份標注,即使中心城區舊改,原住民向郊區外遷,也能夠與遷入地歷史文化保護部門信息對接,以確保海派歷史文化傳承線索不中斷。
文本整理是傳承的首要條件,理論研究是傳承的重要基礎。但是,目前關于上海口口相傳歷史文化的文字記載和正式出版物數量相對較少,相關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遠遠不足。
對此,她建議依托研究機構、高校等專業力量,在實踐調查和深度挖掘的基礎上,采用文本、音視頻記錄等方式開展原生態多模態采錄整理,建立上海口口相傳歷史文化的數據庫,保留和記錄上海地域歷史文化遺產。
同時,要完善保護與傳承機制,組織更多專家學者深入研究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鼓勵具有上海歷史文化特色的官方和民間博物館、高校、研究機構積極交流,加大征集收藏上海歷史文物和文化藏品的力度,結合地方志編撰上海人文歷史文化叢書。
文旅融合也是推動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手段。她建議,盡快對各老城區沿街沿線地區的民風民俗進行系統的挖掘整理,梳理口口相傳的歷史故事,將系列研究成果開發利用,豐富旅游宣傳內容,提高區域旅游的文化含量,加大民間文化的商業開發力度。
張莉萍還提到,上海作為一個典型的國際移民城市,新上海市民對于本地歷史文化的接觸和了解有限,建議在市民精神文化建設和行業職業教育中開設專題板塊,普及上海地域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