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上海就業市場熱氣騰騰:各類招聘活動密集舉辦,確?!疤焯煊袓徫?、周周有招聘”;勞務協作對接和“點對點”返崗服務正緊鑼密鼓開展,緩解企業季節性“用工荒”;針對就業困難人員的援助也始終不斷線……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歷年上海兩會重點議題。在一些長期關注就業問題的代表委員看來,當下“就業難”既有求職者擇業觀轉變、信息不對稱等表層因素,也有就業總量矛盾、尤其是結構性矛盾這些深層因素。今年,圍繞解決就業供需錯配現象,代表委員紛紛在會場上建言獻策。
調結構 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學的用不上”“用的沒學過”……大家認為,從供給端看,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要從教育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入手,使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更加匹配。
“在新質生產力快速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高校必須進一步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培養能夠動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場景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泵襁M上海市委的一份集體提案指出,當前,上海高校的學科專業布局與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尚未形成有效對接;傳統重“教”輕“產”思維慣性仍然存在,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具備人工智能素養的師資力量、課程和教材等教學資源不足,數智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亟需進一步提升。
他們建議,應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定期發布前沿領域和產業發展需求的政策指南,構建常態化的產業問題捕捉機制和人才需求動態機制,為不同高校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不斷提升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配度。
同時,教育主管部門應立足高校學科差異性,分類配置資源,確保既有高精尖缺人才培養“高峰”,也有產業適配人才培養的“高原”,協同相關行業企業和高校制定不同產業領域校企合作的細化方案,推動高校資源共享共建。
上海數字創意產業正呈現集聚發展態勢。市人大代表、上海莉莉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胡睿指出,當前數字創意人才培養難以滿足企業需求,缺乏專業人才輸送通道,很多新興創意公司招不到游戲策劃、技術美術等專業對口人才,特別是同時具備藝術和科學素養、既懂文化又懂技術、了解業務市場的復合型人才。
她認為,應面向產業發展實際需求,推動高等院校與產業企業建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具體而言,可以選擇部分上海高校探索試點,強化校企聯合培養和實踐培訓工作,進一步優化數字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體系。此外,建議健全數字職業標準和標準評價體系,不斷完善數字經濟相關職業資格制度。
提技能 優化職業培訓深度對接市場
除了高等教育改革,職業技能培訓也是紓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工信部調查顯示,到2025年,我國高技能人才缺口將達到3000萬以上。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拓寬技能人才發展通道、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樁樁件件都迫在眉睫。
市人大代表、黃浦區文旅局副局長方研翔建議,加大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力度,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應當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等重點產業領域傾斜,進一步提高補貼力度,鼓勵相關從業人員通過培訓參加考核并取得相應職業技能證書。推動職業院校完善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參加職業技能評價,并在畢業時取得相應職業技能證書,從源頭上加大技能人才供給。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打通技能人才和專技人才培養通道。”他說,技能人才通常只參與技師、高級工等職業技能等級評定,專業技術人才大多只參加職稱評定,這樣就人為地把兩個群體割裂開來,不利于技能人才的成長與發展。建議打破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與職業技能評價界限,拓寬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促進兩類人才融合發展。
市政協常委、致公黨市委專職副主委劉新宇注意到,當前不少職業技能培訓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課程進行,缺乏個性化培訓,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傳授,“滿堂灌”現象嚴重,也沒有持續跟進和鞏固,很多都是“一次性”培訓。此外,職業培訓工作缺乏有效的評估和反饋機制,職業培訓師的專業功底和職業素養也有欠缺。
他建議,加強宣傳引導,激發勞動者參加培訓的內在動力,變“要我培訓”為“我要培訓”;創新培訓模式,積極搭建“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平臺,開展分層次階梯式培訓;深化校企合作,推動雙方資源共享;完善培訓體系,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方向,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構建與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相適應的信息平臺和信息化服務體系。
在市政協委員、上海供春陶業有限公司總工藝師蔣國興看來,市場是職業技能培訓的風向標,要在把握勞動力市場趨勢的前提下,動態調整培訓課程與師資,及時響應市場需求。
“課程設置要突出前沿趨勢,將技能培訓與實際生產結合起來。”他舉例說,可以將數字藝術與傳統工藝美術融合催生的“數字雕刻”“虛擬刺繡” 等技能納入培訓課程;或以動漫衍生品制作需求為參考,增設動漫形象的手工黏土塑形、3D打印建模等課程,使勞動者快速掌握新興技能。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