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日從總部位于深圳的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獲悉,西班牙巴塞羅那基因組調控中心(CRG)聯合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近日在蛋白質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蛋白質穩定性與疾病的關聯。
相關成果于北京時間9日凌晨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研究首次通過對522個人類蛋白質結構域的大規模定點突變研究,成功構建了名為“Human Domainome1”的數據集,揭示了蛋白質穩定性在致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
據介紹,在人類基因組中,有超過20000個基因序列是用于編碼蛋白質的,這類基因如果發生了錯義突變,將影響蛋白產物的結構和功能。其中,近5000種與蛋白質有關的錯義突變和單基因遺傳病相關,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癥、地中海貧血、白化病等。然而,幾乎對所有蛋白質而言,變異對其功能的影響目前尚未被充分解析。
本研究采用華大自主研發的高通量并行合成技術,構建了包含超過120萬種蛋白質結構域突變體的深度飽和掃描突變文庫。通過整合高通量測序和蛋白質豐度片段互補實驗技術,該研究精準量化了突變對蛋白質穩定性的影響,發現突變對蛋白質核心區域的穩定性影響更為顯著,而表面區域突變的影響較弱。
通過有關熱力學模型,研究發現突變對穩定性的效應在結構同源的蛋白中高度保守。利用相關模型,研究進一步預測了7271個蛋白質結構域中的超四百萬種突變,涵蓋了13878種臨床注釋突變,包括1310種致病變體和951種良性變體。
分析表明,52%的致病變體均表現出穩定性下降現象。而對整個數據集的分析發現,超過60%的致病性錯義突變會顯著降低蛋白質穩定性,揭示了蛋白質穩定性在疾病發生中的關鍵作用。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