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是威脅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婦科腫瘤專科主任張丙忠15日指出,盡管我國宮頸癌防治體系逐步完善,但復發轉移患者的治療仍是臨床難點,亟需全社會共同構建從預防到治療的全周期健康防線。
宮頸癌是唯一病因明確的婦科惡性腫瘤,99.7%的病例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相關。現階段適齡女性接種率逐年上升,但接種人群覆蓋率仍不足30%。
“從病毒感染到癌變通常需要10年至20年,這意味著當前患者多因年輕時未接種疫苗而發病。”張丙忠稱。我國宮頸癌發病呈現“雙峰”特征:40歲至50歲為第一高峰,60歲至70歲出現第二高峰。隨著HPV疫苗免費接種政策在多地推行,預計未來20年至30年發病率將顯著下降,但當前存量患者仍需高度關注。
早期宮頸癌通過手術聯合放化療,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然而約30%至50%的局部晚期患者會在5年內復發,一旦發生轉移,治療難度劇增。
去年,宮頸癌ADC維替索妥尤單抗通過“港澳藥械通”政策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用于治療化療期間或化療后疾病發生進展的復發性或轉移性宮頸癌患者,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投入臨床應用并開出首批處方。
張丙忠稱,首批處方有一名50多歲的宮頸癌偏晚期患者,在使用多種治療方式無效之后,嘗試使用該款靶向藥,目前用了一個療程,整體情況好轉,跡象穩步緩解。
張丙忠表示,現階段宮頸癌治療有多種藥物治療方法,包括傳統化療、抗血管生成治療、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藥物,其中抗血管生成治療和免疫治療僅為輔助治療手段。
創新療法為晚期患者打開生命之窗,但預防永遠優于治療。張丙忠提醒,現有治療手段仍無法替代疫苗接種與定期篩查。數據顯示,規范接種HPV疫苗可使宮頸癌發病率降低90%,結合每3年至5年定期篩查,可基本實現宮頸癌可防可控。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